现在有一种现象,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往往会丢给孩子一个手机或者平板,久而久之就给孩子养成了“手机的瘾”。 继续阅读
分类目录归档:读书
阅读的目的 『燧石读书沙龙』
阅读是一种休闲,也是一种成长,具体,我将阅读当作生活的另一个视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长时间停留在一个生活的圈子里,会让人生的路越走越窄,如果要走的远、走的高,非跳出那个封闭的圈子不可,阅读是使你跳出那个圈子的方式。 继续阅读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 作者:周国平 『燧石读书沙龙』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是一位同事送给我的一本书,虽然对作者周国平并不熟悉,可阅读《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时,还是被书所吸引,一篇篇的文章能够解答许多生活中让人烦恼的事。 继续阅读
2021年该有的好习惯:读书、运动、良好作息
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想起来要做一件事,当再次想起这件事的时候,事情并没有做,另一件事却在手里做着,多数,这件正在做着的事是无意义的事,人们的思维似乎没有明确的方向,如一颗弹起的橡胶小球到处乱撞,最后去了最低的洼处。 继续阅读
《走河》 谢旺霖|燧石读书沙龙
在读《走河》之前听了一个网络小说,小说写的不错,将丛林里行军的艰难描写的很生动,后读《走河》的时候,恍惚觉得谢旺霖是行走在丛林里了。 继续阅读
生活里慢慢减少的东西
我们的生活里有些事是非常秩序感的,就如你早晨刷牙,在固定的地方放着牙缸牙刷牙膏,连刷牙的步骤都是那么的一丝不差。如果有一天你感觉刷牙时与昨天不一样,那多数是牙膏挤没了。我对待牙膏,彻底挤不出来了才会换一支,不像有些人会提前将另一支牙膏备好。 继续阅读
阅读陪我读过的美好时光 燧石读书沙龙
将家里的书全部找出来,给自己做了一个藏书大全的目录,这些都是我的过的书。后来在网上淘书的时候,发现不少曾经读过却不在读书目录里的书,那些可能是遗失的书。书,已读过,就不再另外单独购买了。 继续阅读
读书沙龙的好处
每年,大约要读20本书,如果没有读够数,肯定有一本或者几本书读了至少两遍。对我多年读书习惯的总结,下半年到阅读数要远远高于上半年。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淘书、读书。 继续阅读
崂山的荒岛书店 燧石读书沙龙
带孩子去上辅导班,在辅导班的旁边有一个书店(天一书房),孩子上课,我去书店打发时间。有一天,我再次进入书店,里面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门口的书都换成了儿童书,我继续往里走,去找我熟悉的那些书。 继续阅读
读不下去的书先放一放
自春节后一直没怎么好好的读过几页书,每次翻开书,读几个字,就被别的事给打断了。既然喜欢阅读,就要将这件事继续下去。这不,我重又拾起了书,是那本没有读完的《寻隐日本》。 继续阅读
读不同国家的书_燧石读书沙龙
因为语言的原因,这里所说的读不同国家的书,不是读原文著作,是翻译过来的书。 继续阅读
《风土》 FUDO 和辻哲郎 著_燧石读书沙龙
可能是心里老不踏实,在家里的这两个多月,也没看几页的书,只要拿起书,总会被别的事打断, 脑子里一直在想着一些问题。直到要上班了,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将年前买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读完。 继续阅读
《婴贝儿,你看不懂》猜想
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好朋友介绍这本书,我好奇,这位朋友为什么突然会分享这么一本书呢?我可是从来没有见他分享过什么书的。 继续阅读
读书笔记:耕读文化与工读文化 燧石读书沙龙
提到耕读文化,还要从蒋勋的《池上日记》里的一篇文章说起。《对联》是蒋勋《池上日记》里的一篇文章,写的是池上有很强的书法传统,比如蒋勋在叶云中家里见到下田以后的叶太太勤写书法,再比如彰师大教授鲁汉平的书法兴趣是在池上的福原小学受到启发的。蒋勋将池上的这种书法文化归因于来自客家闽南移民强调耕读的文化基因。 继续阅读
读书笔记 燧石读书沙龙
写了那么多年的随笔,也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可是手上却没有一本像样的读书笔记。 继续阅读
读一本书需要多久_燧石读书沙龙
持之以恒的读一本需要多长时间?在我拿到一本喜欢的书时,会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阅读,这样的书,一般只用几天就给读完了。 继续阅读
一家书店的死路——谢绝自带饮品食品_燧石读书沙龙
当我从书店路过的时候,看到书店的外墙上贴着“谢绝自带饮品食品”。书店里不是不让吃喝,而是读者自己的吃喝物什不允许带进书店里了。书店正式的脱掉外衣,成了休闲小店了,与众多的奶茶店、蛋糕店归于一类,只是里面多出了书。
读书沙龙有什么好处?-燧石读书沙龙
题记:在我的博客里,没遇到读书的话题,我会在文章题目后加一个“燧石读书沙龙”的副标题, 继续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_燧石读书沙龙
家长们都希望小孩子有一个阅读的习惯,即使自己不喜欢阅读。 继续阅读
如何更好的读一本书_燧石读书沙龙
这几天手里再没有新买的可读的书了,回过头去到读过的书里去找,选了星野道夫《在漫长的旅途中》,在书的扉页上只写了自己的名字,没有记录购买的时间,也忘记在哪里购得。从头至尾再次读了一遍,的确温习一遍后能够发现以前阅读这本书时错过的东西。 继续阅读